家庭教育中,孩子们反感父母的行为

2022-06-03 20:28 学龄前教育

常言道:“可怜天下父母心”。父母几乎没有不爱孩子的。尤其是中国的家长,孩子一出生甚至出生前,家庭生活的重心已经集中到孩子身上。初为父母起心动念大多都是为了孩子。真的是“捧在手里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

每天捧着、敬着、哄着、伺候着,其耐心和恭敬不亚于历史上任何一位谄媚的臣子巴结主子。怕冷着、怕热着、怕饿着、怕呛着、也怕撑着、怕磕着、怕碰着、怕感染病毒、怕吞咽异物……如履薄冰,战战兢兢,同时也说明父母对孩子无微不至的关爱。这种爱是一种巨大的付出,劳心劳力,家长也是血肉之躯难道不觉得累吗?累!但家长们不约而同找到一种麻醉自我的信念——累并幸福着。

然而,这种幸福场景逐渐开始变形。父母还是那对父母,孩子还是那个孩子,爱还是那份爱,关系却不能像从前那样和睦。家长和孩子在对方看来,都变得不可理喻。

可能是有些家长忘了自己曾经也是孩子,也有过孩子的心智和内心的诉求。一旦成为家长,就频频做出与孩子心智和诉求相悖的专制决策,更可怕的是这种决策竟然是”以爱之名“为之——都是为你好。

让我们重新站在儿童的视角,看看孩子们最反感的这六种父母行为。

家庭教育中,孩子们反感父母的行为

1、唠叨

不唠叨的家长比大熊猫还稀有。唠叨可以说是家长的通病,因此唠叨也是孩子们最反感的家长行为“罪魁祸首”。

有意思的是,唠叨这事儿在家长看来是苦口婆心,是语重心长。家长们将同一些内容不厌其烦地重复再重复给孩子听,并不是家长真的喜欢唠叨,只是他们总是担心孩子记不住或故意忽视自己的叮咛,并担心因此让孩子受到伤害,却不知道没完没了的唠叨,对孩子已经是一种伤害。

作为孩子,为了躲避这种伤害要么回复一句“知道了,你别说了”;要么转身走开。这两种行为在父母看来,就是敷衍和叛逆,而敷衍和叛逆正是家长担心的,于是忍不住再唠叨一番。场面于是不可收拾,说来惭愧,通常率先情绪失控的往往是家长们。

能被接受的教育才是有效的教育,家长不妨尝试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要抓住个小事喋喋不休,以孩子能接受的方式进行沟通。

2、脾气暴躁

父母随时随地随机的情绪失控,是孩子最反感和无奈的行为。孩子不能理解的是,前一秒好端端的父母怎么就突然之间变身成为”狂躁的怪兽“,情绪暴躁,出口伤人甚至拳脚相向。

值得庆幸的是这种父母在生活中为数不多,但稍微有点不幸的是,这种为数不多的家长似乎又随处可见。

我们总是希望孩子能够在自己的教育和呵护下,健康成长,逐渐成为一个成熟的人,却没曾想的家长自身乱发脾气的行为,本身就是不成熟的表现。言传不如身教,想培养什么样的孩子,家长先要成为什么样的人。

稳定的情绪、健全的人格不仅仅是对孩子的要求和培养方向,对有些家长来说也是当务之急。

3、和别人家的孩子比较

挫败孩子自尊心的最有效方式就是将自己的孩子与别人家的孩子作比较。通常是拿别人孩子的优点对比自家孩子的缺点。拿别人孩子的长处比自家孩子的短处,照这么个比法,没有不败下阵的,没有不自卑的。

家长的意思是希望自己孩子能以“别人家孩子”为榜样,学习某种优秀品质或长处,出发点是想激励孩子,结果往往是激怒孩子。

父母过高的期望是孩子心理压力的首要因素。父母期待孩子化压力为动力,却没有设置好力与力之间转化的方案和心理机制。结果压力还是压力,不但没有转化成动力,甚至家长还感受到反作用力。于是家长以为是压力不够,继续施压,然后开始恶性循环。

望子成龙是家长最大的天真。还是那句话,想要孩子变优秀,家长首先要成为优秀的人,如果自己都做不到,又何必强求孩子呢?

4、完全控制

“我是为你好,所以你一切都要听从我的安排。”“我生的你,养的你,我不会害你,你听我的。”这样的话,我们也许听过,也许还说过。如果我们真的认同上面的话,那我们对孩子的爱和绑架的绳索又有什么分别。

一个人对你好的目的竟是为了完全控制你。这样的好怕是谁也不愿意接受的。孩子是借由我们的身体来到人间,但他们不是玩具,不是物品,也不是“小一号的”我们。他们是独立的生命,有独立的人格和思想。他们也想体会掌控自己人生的乐趣,事实上,这也是他们成长的过程。

也许这个过程会有些曲折和挫折,但这些也是成长的一部分。我们刻意为孩子安排一条自以为是的“平坦大道”,让孩子直通结果,直达“成功彼岸”,让孩子无苦可受,无险可冒,对孩子来说却是人生体验的巨大损失,也是对孩子独立人格的摧毁。

爱,是“如他所是”,非“如你所愿”。成功的父母都舍得放手,懂得将爱深深扎根在孩子心里,用信任的双手托举着他们前进。

5、说话不算数

我们在教育孩子时,都希望孩子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但是在我们鼓励孩子达成某种目标时,经常承诺一些奖励作为诱饵,来提升孩子的动力。然而,在孩子达成约定的目标后,有些家长觉得承诺奖励是一种手段,目的是为了达成目标。现在目标已经达成,奖励就免了吧。

曾看过一则新闻:

一位父亲给自己12岁的女儿许下承诺:只要期末考90分以上,就带她去看海。女儿拼命努力,终于全部达标,去找父亲兑现奖励时,却被一句话打发了:“这么冷的天,看什么海啊!”

越想越委屈的女儿选择了离家出走,被民警发现后,她嚎啕大哭:“我爸爸太虚伪了,答应我的事情做不到......”

父母经常这样做是在透支孩子对父母的信任。久而久之,孩子就不会再信任父母了。信任一旦失去,想要再建立就难了。当孩子不再信任父母时,任何教育都会在孩子那里大打折扣,甚至完全失效。

因此作为父母不要轻易承诺孩子,一旦承诺了,就一定要做到。

6、父母吵架

这一条有点“城门失火,殃及池鱼”的意思。父母在婚姻生活中,不可能一帆风顺,摩擦和矛盾几乎是必然的,有时候矛盾升级为争吵,甚至大打出手。

家长们不能想当然地以为这是夫妻两个人的事情和孩子无关。这种想法是大错特错的。吵架本身就是一个互相伤害的过程,在家庭生活中,孩子无可避免地成为第三个受伤害的人。

孩子的安全感首先来自父母,当父母“反目成仇”时,孩子的安全感就失去了支撑。当父母吵得歇斯底里时,有谁注意到在角落里偷偷哭泣的孩子?

如果要吵架,请避开孩子,不要把痛苦带给孩子,孩子不曾做错过什么。

相关文章
张雪门:生活就是最好的教育

张雪门:生活就是最好的教育

[教育热点]早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我国幼教界涌现出了两位泰斗级人物,人称 南陈北张,南陈是南京的陈鹤琴,北张即北京的张雪门。 张雪门从青年时期就对幼儿教育产生兴趣,并立志投身幼教事业,

陈鹤琴:我们一定要给孩子“活的教育”

陈鹤琴:我们一定要给孩子“活的教育”

[教育热点]陈鹤琴 著名儿童教育家、儿童心理学家 偶然的机会,看到学前教育泰斗陈鹤琴先生发表的一篇演讲。读完十分震撼,他对活的教育的理解,即使放在今天,也值得每一个幼教工作者去反复思考

睡前和孩子聊25个话题,引导孩子敞开心扉

睡前和孩子聊25个话题,引导孩子敞开心扉

[睡前故事]1、如果你变成一种动物,你想变成什么?( 提升想象力 ) 2、我们都说一个小秘密来交换,怎么样?( 关心隐私问题 ) 3、假如我被小怪兽抓走了,你怎么救我呢?( 考验孩子的安全意识

家庭教育中的“十戒”

家庭教育中的“十戒”

[学龄前教育]家庭中的方方面面对儿童的健康成长及其人格的熏陶是非常重要的。下面就列举了家庭教育中的十戒,为保证孩子能在健康的心理环境下成长,家长们不可不看! 1、不要瞧不起孩子 你这么这

陈鹤琴17条活教育教学原则

陈鹤琴17条活教育教学原则

[学龄前教育]1、凡是儿童自己能够做的,应当让他自己做 这一条是依据了儿童好游戏、好动的心理。儿童自己动手,就可以得到肌肉运动的快感。自己动手即是做,做了就与事物发生直接的接触,就得到直

推荐内容
除了教娃数数,幼儿数学启蒙还可以这样做

除了教娃数数,幼儿数学启蒙还可以这样做

[学龄前教育]很多爸妈读书的时候可能都被数学折磨过,但是到了自己娃的时候,又会下决心数学一定要从娃娃抓起,毕竟绝对不能让娃输在数学的起跑线上 每个小朋友的数学启蒙可能都是从数数开始的,

宝宝社交能力:如何提高宝宝社交能力

宝宝社交能力:如何提高宝宝社交能力

[学龄前教育]宝宝社交能力:如何提高宝宝社交能力?近年来,御宅族成为在中国成为非常流行的词语,被认为是一种生活态度,甚至还有一点时尚的意味。许多年轻的爸爸妈妈对此并不陌生,也因此不会

儿童教育电影排行榜前十名

儿童教育电影排行榜前十名

[学龄前教育]儿童教育电影排行榜前十名有哪些电影?给孩子看电影最好是选择具有教育意义的电影。如果您想知道对孩子有教育意义的电影有哪些,就赶紧看看下面由小编准备的文章,了解一番吧! 儿童

学习电子琴,多大的孩子适合?

学习电子琴,多大的孩子适合?

[学龄前教育]电子琴适合多大孩子学?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要根据年龄来学习,就比如电子琴就是如此。如果您想知道小孩几岁学电子琴合适,就赶紧看看下面由小编准备的文章,了解一番吧! 1、孩子学

孩子情商低的表现?家长该如何帮忙

孩子情商低的表现?家长该如何帮忙

[学龄前教育]孩子情商低有什么表现? 情商低的孩子平时说话的语气是什么样的,孩子情商低说话常用4种语气,家长该如何纠正孩子呢? 沟通是一种建立情感的方式,有效的人际沟通将使得信息、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