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书籍]送给孩子最好的礼物莫过于阅读。儿童心理学家吴念阳长期从事儿童语言发展研究,她为孩子们推荐了20本绘本。 阅读起步绘本精选精读 1、带孩子去图书馆吧:读《图书馆狮子》 获得美国报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
关键术语 |
解释 |
本我 |
本我是人格结构中比重最大的一部分,具有很强的生物进化性,是儿童基本需要的源泉。本我按照快乐原则行事,处在潜意识层面。 |
自我 |
自我处在意识层面,按照现实原则行事。 |
超我 |
是意识层面中的道德成分,体现在根据情境对自我进行约束和决策选择。 |
强化 |
强化理论是斯金纳理论的最重要部分和基础,在斯金纳的体系中,强化是主要的自变量。 |
替代强化 |
是指学习者因观察到榜样的行为受到强化而使自己间接地受到强化。 |
自我强化 |
是观察者根据自己设立的标准来评价自己的行为,从而对榜样示范和行为发挥自我调整的作用。 |
自我效能感 |
认为自己的能力和个性使自己能够获得成功的一种信念。 |
观察学习 |
人们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及其行为结果,从而获得该行为的象征性表征,并引起学习者作出与之相对应的行为过程。 |
早期经验 |
有机体在发展的早期阶段受到对以后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刺激,又称早期学习或早期刺激作用。 |
最近发展区 |
是指幼儿能独立表现出来的心理水平,和在成人指导下能表现出来的心理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 |
活教育 |
陈鹤琴认为,“活教育”的课程应该是“把大自然、大社会作为出发点,让学生直接向大自然、大社会学习”。他批判传统教育过分注重书本知识的教学方式。 |
遗传素质 |
主要包括机体的构造、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的特征等通过基因传递的生物特性。 |
生理成熟 |
是指儿童身体生长发育的程度或水平,也称生理发展。制约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是大脑神经系统结构和机能的成熟。 |
具体形象 |
是学前儿童思维的主要特点,这一时期的儿童主要依靠头脑中的表象进行思维。 |
抽象概念 |
是传统逻辑用以指称现实中没有一个或一类具体事物与之相适应(即其外延不是一个或一类事物),而仅以依存于某个或某类事物的性质和事物与事物之间的关系为其反映对象的概念。 |
个性 |
一个人的整体心理面貌,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各种心理特征的总和。 |
学前儿童的注意
关键术语 |
解释 |
注意 |
注意是一种心理状态,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因此,指向性和集中性是注意的两个基本特点。 |
指向性 |
是指在某一时刻人的心理活动选择了某个对象而离开了另外一些对象,使人有选择地反映事物,从而获得清晰的印象。 |
集中性 |
是指同一时间内各种有关的心理活动聚集在选择的对象上;或这些心理活动深入该对象的程度,即心理活动在一定方向上的强度和紧张度。 |
无意注意 |
也称不随意注意,就是我们常说的“不经意”。它是指既无预定目的,又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
有意注意 |
也称随意注意,就是我们常说的“刻意”。它是指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
有意后注意 |
是指有预定目的,但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
客体永久性 |
是指儿童能够找到不在眼前的物体,确信在眼前消失了的东西仍然存在。 |
注意的广度 |
又叫注意的范围,是指在同一时间内能清楚地把握对象数量的多少。 |
注意的稳定性 |
是指注意保持在某种事物或某种活动上时间的长短。时间越长,注意越稳定。 |
注意的转移 |
是指根据新的任务,主动、及时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 |
注意的分配 |
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活动或对象,如边听边记、边弹边唱等。 |
注意的分散 |
是消极被动的,是儿童无意中受到无关刺激的干扰,从而使注意离 开需要注意的对象,是一种不良的注意品质。 |
学前儿童的感知觉
关键术语 |
解释 |
感觉 |
是指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
知觉 |
是指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 |
外部感觉 |
是由机体以外的客观刺激引起,反映外界事物个别属性的感觉,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肤觉。 |
内部感觉 |
是由机体内部的客观刺激引起,反映机体自身状态的感觉,包括运动觉、平衡觉和机体觉。 |
感觉的适应 |
是指在刺激物的持续作用下引起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
感觉的对比 |
是指同一分析器接受不同刺激引起的感受性的变化。 |
感觉的敏感化 |
是指分析器的相互作用和练习可以使感受性提高的现象。 |
知觉的选择性 |
是指从众多事物中选择出要知觉的对象。 |
知觉的整体性 |
虽然事物是由多种属性和各个部分构成的,但是人们并不把它感知为个别的、孤立的几个部分,而倾向于把它们组合为一个整体认识,这便是知觉的整体性。 |
知觉的理解性 |
是指人总是根据以往的知识经验理解当前的事物,并用词把它标识出来。对事物理解了,知觉就会更快、更深刻、更精确。 |
知觉的恒常性 |
是指当知觉的条件发生改变时,知觉的对象仍然保持相对不变。 |
视敏度 |
即视觉敏锐度,俗称视力,是指个体分辨细小物体或远距离物体细微部分的能力。 |
颜色视觉 |
俗称辨色力,是指个体辨别颜色细微差别的能力。 |
听觉 |
是指个体辨别声音的强弱、高低、大小的感觉。学前儿童听觉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听觉感受性和语音听觉两个方面的发展。 |
感受性 |
是指听觉感受器官对声音的感觉能力。 |
绝对感受性 |
是指分辨声音的最小能力。 |
差别感受性 |
是指分辨不同声音最小差别的能力。 |
语音听觉 |
是指对说话声的感知能力。 |
空间知觉 |
是指个体对物体空间特性的反映,包括方位知觉、距离知觉和形状知觉等。 |
时间知觉 |
是对客观现象的延续性、顺序性和速度的反映,具体表现为对时间的辨认、确认、预测以及对持续时间的估量等。 |
方位知觉 |
是指个体对自身或客体在空间中所处的方向或位置的知觉,包括上下、前后、左右、东西、南北等。 |
距离知觉 |
是指个体辨别物体远近的知觉。 |
形状知觉 |
是指个体对物体几何形体的知觉,它依据运动觉和视觉的协调活动判断。 |
观察力 |
是观察事物的能力,即通过观察活动认识事物特点的能力,是一种有意识、有目的、有组织的知觉能力。观察力是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多种感觉协同作用的结果,是一种高级的视知觉活动能力。感知觉的水平越高,观察力发展的可能性越高。 |
学前儿童的记忆
关键术语 |
解释 |
记忆 |
是人脑对过去经验的反映。 |
形象记忆 |
是以感知过的事物形象为内容的记忆。 |
运动记忆 |
是以做过的运动或动作为内容的记忆。 |
情绪记忆 |
是以体验过的某种情绪或情感为内容的记忆。 |
逻辑记忆 |
是以概念、公式和规律等具有内在逻辑性信息为内容的记忆。 |
感觉记忆 |
又叫感觉登记或瞬时记忆,是指外界刺激以极短的时间一次呈现后,信息在感觉通道内迅速被登记并保留一瞬间的记忆。 |
短时记忆 |
又叫操作记忆或工作记忆,是指外界刺激以极短的时间一次呈现后,保持时间在1分钟以内的记忆。 |
长时记忆 |
是指保持时间在1分钟以上甚至保持终生的记忆。 |
陈述性记忆 |
是指对有关事实和事件的记忆。 |
程序性记忆 |
是指如何做事情的记忆。 |
外显记忆 |
是指在意识的控制下,过去经验对当前活动产生的有意识的影响。 |
内隐记忆 |
是指在不需要意识或有意回忆的情况下,过去经验自动对当前活动产生影响而表现出来的记忆。 |
识记 |
是指识别和记住事物的过程,也就是获得知识经验的过程,相当于信息的编码。 |
保持 |
是大脑贮存信息的过程,也就是巩固已获得的知识经验的过程,相当于信息的存储和继续编码。 |
再认 |
是指过去经历过的事物再次出现时,能够把它认出来。 |
回忆 |
是指经历过的事物不在眼前,由于有关信息的作用,使这些事物的形象或内容重新在头脑中呈现出来。 |
遗忘 |
是指对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再认或回忆,或表现为错误的再认或回忆。 |
无意识记 |
也叫不随意识记,是指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任何意志努力的识记。 |
有意识记 |
也叫随意识记,是指有预定目的,并用一定的方法,必要时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识记。 |
机械识记 |
是指对识记的内容没有理解,只是根据识记材料的前后顺序等外部联系,采取简单、重复的方法进行的识记。 |
意义识记 |
是指根据识记材料本身具有的内在联系,通过理解而进行的识记。 |
工作记忆 |
是指在短时记忆过程中,把新输入的信息和记忆中原有的知识经验联系起来的记忆。 |
记忆的敏捷性 |
是指识记速度快慢方面的特征。 |
记忆的持久性 |
是指识记内容保持时间长短方面的特征。 |
记忆的准确性 |
是指对记忆内容的识记、保持和再现的精确程度方面的特征。 |
记忆的准备性 |
是指从记忆中提取所需知识速度快慢方面的特征。 |
学前儿童的想象
关键术语 |
解释 |
想象 |
是指对人脑中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 |
形象性 |
想象是鲜活的表象。 |
新颖性 |
人的头脑不仅能回想起过去感知过的事物形象,而且能产生过去从未感知过的事物形象。 |
无意想象 |
是一种没有预定目的、不自觉想象某种形象的过程。无意想象是最简单、最初级形式的想象,也是学前儿童想象的典型形式。 |
有意想象 |
是根据一定目的、自觉进行的想象,是有计划的想象。 |
再造想象 |
是根据语言文字的描述或图形、图解、符号、模型等非语言文字的描绘,在头脑中形成相应新形象的过程。 |
创造想象 |
是在创造活动中,根据一定的目的、人物,在头脑中独立地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
幻想 |
属于创造想象的特殊形式,是一种与个人生活愿望相结合并指向未来的想象,是介乎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中间的一种想象。 |
学前儿童的思维
关键术语 |
解释 |
思维 |
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概括的反映,是借助语言和言语揭示事物本质特征和内部规律的认知活动。 |
直观行动思维 |
又称为实践思维,是指通过实际操作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 |
具体形象思维 |
是指运用事物在头脑中的具体形象、表象以及对表象的联想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 |
抽象逻辑思维 |
是指运用概念,根据事物的逻辑关系进行的思维。 |
发散思维 |
是指根据已有信息,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思考、探索新的问题,追求问题多种解决方法的思维。 |
集中思维 |
是指把问题提供的所有信息集中起来从中选择一个最佳解决方案的思维。 |
常规思维 |
也叫再造思维,是指人们运用已获得的知识经验,按照现成的方案和程序直接解决问题。 |
创造性思维 |
是指重新组织已有的知识经验,提出新的方案和程序,并创造出新的思维成果的思维,具有独创性。 |
概念 |
是思维的基本形式,反映客观事物一般、本质的特征。 |
判断 |
是概念之间、事物之间或事物与其特征之间联系的反映。 |
推理 |
是在已有判断的基础上推断出新的判断的过程。 |
学前儿童的语言
关键术语 |
解释 |
言语 |
是运用语言进行实际活动的过程,人们日常进行的交谈、演讲、做报告等都是言语。言语是一种心理现象。 |
语言 |
是人类在社会实践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交际工具,是社会上约定俗成的一种符号系统。 |
外部言语 |
是指与他人进行交际时的言语过程,包括口头言语和书面言语。 |
内部言语 |
是指一种自问自答或不出声的言语活动,如默默地思考问题、写文章前打腹稿等。 |
口头言语 |
是指通过人的发音器官发出的语言声音表达思想和感情的言语,通常以对话和独白的形式进行。 |
书面言语 |
是指人们用文字表达思想和情感的言语。它是通过视觉、发音器官和手部运动的协同活动实现的。 |
对话言语 |
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直接进行交际时的言语活动,如聊天、座谈、辩论等,他们是通过相互谈话、插话的形式进行的。 |
独白言语 |
是指个人独自进行的言语活动,如报告、讲课、演讲等。 |
先天决定论 |
是指人类习得语言是生理上预先设定好的。 |
环境决定论 |
认为语言是一种后天获得的行为习惯,是学习的结果。 |
先天与后天相互作用论 |
是指语言的获得是先天遗传机制和后天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
早期阅读 |
是指学前儿童凭借图像、符号、色彩、文字和已有的口语表达能力,有时也借助成人的朗读、讲解理解读物的活动。早期阅读是儿童开始接触书面言语的途径。 |
游戏言语 |
是一种在游戏、绘画活动中出现的言语。其特点是儿童一边做动作,一边说话,用言语补充和丰富自己的行动。 |
问题言语 |
是指在活动中遇到困难或问题时产生的言语,用以表示困惑、怀疑、惊奇等。这种言语一般比较简单、零碎,由一些压缩的词句组成。 |
学前儿童的情绪情感
关键术语 |
解释 |
情绪 |
是指与生理需要,如饮食、睡眠、安全等相联系的内心体验。 |
情感 |
是指与社会需要,如交往、文娱、道德等相联系的内心体验。 |
心境 |
是指一种微弱、持久、带有渲染性的情绪状态。 |
激情 |
是指一种强烈的、爆发性的、持续时间短暂的情绪状态。 |
应激 |
是指人们对某种意外的环境刺激做出的适应性反应。 |
道德感 |
是人类特有的一种高级社会性情感,是指人们运用一定的道德标准评价自身或他人的行为时所产生的一种情感体验。 |
理智感 |
是指人在智力活动过程中,认识和追求真理时,需要能否满足而产生的一种情感体验。 |
美感 |
是指根据一定的审美标准评价事物时产生的一种情感体验。 |
学前儿童的意志
关键术语 |
解释 |
意志 |
是指个体自觉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支配、调节自己的行为,克服各种困难,从而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
动机 |
是激起人去进行意志行动的直接心理和内部动力。 |
双趋冲突 |
是指当个体以同等程度的两个动机去追求两个有价值的目标时,因不能同时获得而产生的动机冲突。 |
双避冲突 |
是指个体以同等程度的两个动机去躲避两个具有威胁性的事件或情境时,因不能同时避开而产生的动机冲突。 |
趋避冲突 |
是指个体对一个事物同时产生两种相反的态度取向时产生的动机冲突。 |
意志品质 |
构成意志力的稳定因素称为意志品质,主要包括:自觉性、独立性、果断性、坚持性和自制力。 |
意志的自觉性 |
是指能够认识到自己的处境,知道自己应该如何做,并能自觉地确定目的,以目的支配自己行动的意志品质。 |
意志的独立性 |
是指自主确定目的、做出决定、采取行动的意志品质。 |
意志的果断性 |
是指善于明辨是非、抓住时机,迅速采取决定并果断执行的意志品质。 |
意志的坚持性 |
是指在行动中始终向着既定目的,保持充沛精力直到目的实现的意志品质。 |
自制力 |
是指能够自觉、灵活地控制自己的情绪,约束自己的言行的意志品质。 |
延迟满足 |
是指一种甘愿为更有价值的长远结果而放弃即时满足的抉择取向,以及在等待期中展示的自我控制能力。 |
学前儿童的个性发展
关键术语 |
解释 |
个性 |
是一个人比较稳定的具有一定倾向性和各种心理特点或品质的结合。 |
个性倾向性 |
是个性的动力系统,以积极性和选择性为特征。它不仅制约着人的心理活动方向,而且决定了人的心理活动的动力和积极性。 |
个性心理特征 |
是个性中的特征结构,是个体心理差异性的集中表现,表明一个人的典型心理活动和行为。它主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
自我意识 |
是个性心理结构中的自控结构,主要作用是通过自我认知、自我体验和自我调节对个体进行调控,保证个性的完整、统一、和谐。 |
自我认识 |
是指个体对自己的身心特征和活动状态的认知和评价,是自我意识的认知成分,也是自我意识的首要成分,关系到自我的调节和控制。 |
自我评价 |
即自我意识的一种形式,是主体对自己思想、愿望、行为和个性特点的判断和评价。 |
自我体验 |
是指伴随着自我认识而产生的内心体验,是自我意识的情感成分。 |
自我调节 |
是指个体对自己的行为、活动和态度的调控,是自我意识的意志成分。自我调节直接作用于个体行为,是个体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重要机制。 |
需要 |
是指个体在一定的生活条件下,即在一定的社会和教育要求或自身要求下,产生的对一定客观现实的反映,是个体对其存在与发展条件需求的心理倾向,是个体活动的内在动力。 |
气质 |
是指个人特有的、较稳定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主要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反应大小)、速度(反应快慢)、灵活性(转换速度)等方面。 |
胆汁质 |
感知觉的感受性低而对刺激的耐受性高,不随意反应敏捷性高,适应行为的可塑性强,做事雷厉风行,情绪的兴奋性迅速、强烈,有较大的活动外向性,外部表现明显。 |
多血质 |
感知觉的感受性低而对刺激的耐受性高,不随意反应敏捷性强,反应迅速且灵活,适应行为的可塑性强,情绪兴奋性强,有较大的活动外向性,外部表现明显。 |
黏液质 |
感知觉的感受性低而对刺激的耐受性高,不随意反应敏捷性较低,反应速度迟缓,适应行为的可塑性差,情绪兴奋性较低,有较大的内向性,外部表现不明显。 |
抑郁质 |
感知觉的感受性高而对刺激的耐受性低,不随意反应敏捷性低,反应速度慢且不灵活,适应行为的可塑性差,情绪兴奋性高而体验深,表现为明显的内向性,外部表现不明显。 |
性格 |
是表现在人对现实的态度和惯常的行为方式中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 |
能力 |
是指人们成功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个性心理特征。 |
一般能力 |
是指大多数活动共同需要的能力。 |
特殊能力 |
是指在某种专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力,又称专门能力,其只在特殊领域内发挥作用。 |
模仿能力 |
是指人们通过观察别人的行为、活动学习各种知识,然后以相同的方式做出反应的能力。 |
创造力 |
是指产生新的思想和新的产品的能力。 |
认知能力 |
是指人脑加工、存储和提取信息的能力。 |
操作能力 |
是指人们操作自己的肢体完成各项活动的能力。 |
社交能力 |
力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力。 |
学前儿童的社会性发展
关键术语 |
解释 |
社会性 |
是指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体为适应社会生活所表现出来的心理和行为特征。 |
社会性发展 |
也称儿童的社会,是指儿童从一个自然人,逐渐掌握社会的道德行为规范与社会行为技能,成长为一个社会人,逐渐步入社会的过程。 |
亲子关系 |
是指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 |
依恋 |
是指婴儿寻求并试图与另一个人保持亲密的身体和情感联系的一种倾向。 |
师幼关系 |
是指教师与幼儿在共同的教学活动中,通过相互的认知、情感和交往而形成的一种人际关系。 |
同伴关系 |
是指年龄相同或相近的儿童,在某种共同活动中体现出相互协作的关系。 |
性别角色 |
性别角色属于一种社会规范,是对男性和女性行为的社会期望。 |
性别行为 |
是指儿童通过对同性别长者的模仿,而形成了自己这一性别所 特有的行为模式。 |
亲社会行为 |
又叫积极的社会行为或亲善行为,是指个体帮助或打算帮助其他个体或群体的行为及倾向。 |
攻击性行为 |
是指一种以伤害他人或他物为目的的行为。 |
[儿童书籍]送给孩子最好的礼物莫过于阅读。儿童心理学家吴念阳长期从事儿童语言发展研究,她为孩子们推荐了20本绘本。 阅读起步绘本精选精读 1、带孩子去图书馆吧:读《图书馆狮子》 获得美国报
[好书推荐]1、《如果你懂一点心理学》 江雨峰著的《如果你懂一点心理学》从日常生活中的心理学知识应用出发,以浅显易懂的文字和作者自身的工作经历中的案例讲解了心理学在人们工作、生活中的实
[好书推荐]这两天的朋友圈被《开学第一课》刷屏了,小编按耐不住也想来说点什么。据说从幼儿园到高中,所有的孩子及其父母都被要求于9月1日晚8点搬好小板凳一起观看《开学第一课》,看完还要写
[好书推荐]这个书单分为两类,一类是心理学专业著作,另一类是与心理学相关的书籍。 读好书真正的价值是帮助你明白,人该如何存在。 希望这一份心理学书单能够对你有所帮助。 心理学专业著作 马
[好书推荐]这是一场巅峰阅读的盛宴,这是一场净化心灵的旅途,这是一页新年伊始的崭新篇章,这是你和我共同开始的故事。 记得很久以前,小编在病床上看第一本书的时候,是叔叔的朋友给自己带回
[性格心理]自信,对孩子的未来非常重要。以下是如何培养孩子的自信心28个方法,非常有效,你不妨试试。 1.认真对待孩子的要求 当孩子在客厅站着满怀期望地提出:妈妈,我要喝牛奶。你在厨房做饭
[性格心理]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总会遇到很多挑战。 而自卑,无疑是让很多家长为之头疼的一个。 自卑,是一种性格缺陷。如果不及时纠正,它将成为孩子一生的梦魇。 那么,孩子为何会产生自卑心
[性格心理]如何培养孩子的自信心?自信心是一个人对自身力量的认识和充分估计,是一种良好的心理品质,也是一个人克服困难、自强不息、取得成功的内在动力。那么我们应该要如何培养孩子的自信
[性格心理]我家有个内向的孩子,我家孩子喜欢闷在家里,怎么办呢?我的孩子好安静,是不是有问题?我家孩子怕生不爱叫人,怎么办?孩子从来不在课堂上回答问题,怎么办? 这个问题也在困扰我,
[性格心理]心理性矮小症是什么?孩子患心理性矮小症怎么办?作为家长,这6种家庭氛围要引起注意了,警惕孩子心理性矮小症! 关于孩子的身高,有一种纳闷叫做:爸爸妈妈矮个儿,孩子却挺高!而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