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白话文版简介、读后感

2020-06-01 11:38 好书推荐

《资治通鉴》白话文版简介txt下载_资治通鉴读后感

《资治通鉴》白话文版简介、读后感

《资治通鉴》(常简作《通鉴》),由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共294卷,历时19年完成。主要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写起,到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征淮南停笔,涵盖16朝1362年的历史。

在这部书里,编者总结出许多经验教训,供统治者借鉴,宋神宗认为此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即以历史的得失作为鉴诫来加强统治,所以定名为《资治通鉴》。《资治通鉴》全书294卷,约300多万字,另有《考异》、《目录》各三十卷。

《资治通鉴》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在中国官修史书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

《资治通鉴》推荐理由

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与司马迁的《史记》并列为中国史学的不朽巨著,所谓“史学两司马”。南宋史学家王应麟评价说:“自有书契以来,未有如《通鉴》者。”

★经典中的经典,青少年必读的中国文化经典,语文新课标必读书。

★毛泽东读了十七遍的史学经典。

★代表中国古代编年体史书的最高成就。

《资治通鉴》内容简介

《资治通鉴》所记历史有限,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下迄后周显德六年(959年),前后共1362年。全书按朝代分为十六纪,即《周纪》五卷、《秦纪》三卷、《汉纪》六十卷、《魏纪》十卷、《晋纪》四十卷、《宋纪》十六卷、《齐纪》十卷、《梁纪》二十二卷、《陈纪》十卷、《隋纪》八卷、《唐纪》八十一卷、《后梁纪》六卷、《后唐纪》八卷、《后晋纪》六卷、《后汉纪》四卷、《后周纪》五卷。

《资治通鉴》的内容以政治、军事和民族关系为主,兼及经济、文化和历史人物评价,目的是通过对事关国家盛衰、民族兴亡的统治阶级政策的描述警示后人。
书名的由来,就是宋神宗认为该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而钦赐此名的。由此可见,《资治通鉴》的得名,既是史家治史以资政自觉意识增强的表现,也是封建帝王利用史学为政治服务自觉意识增强的表现。

《通鉴》是一部编年体的通史(《史记》为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春秋》为现存最早编年体史书[2]  ),按时间先后叙次史事,往往用追叙和终言的手法,说明史事的前因后果,容易使人得到系统而明晰的印象。它的内容以政治、军事的史实为主,借以展示历代君臣治乱、成败、安危之迹,作为历史的借鉴。叙述了各族人民的生活与斗争。

《资治通鉴》作者简介

司马光(1019-1086),北宋时期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北宋陕州夏县涑水乡(今山西夏县)人,出生于河南省光山县,原字公实,后改君实,原号迂夫,后改迂叟,世称涑水先生。司马光自幼嗜学,尤喜《春秋左氏传》。

司马光著述颇多。除了《资治通鉴》,还有《通鉴举要历》八十卷、《稽古录》二十卷、《本朝百官公卿表》六卷。此外,他在文学、经学、哲学乃至医学方面都进行过钻研和著述,主要代表作有《翰林诗草》《注古文学经》《易说》《注太玄经》《注扬子》《书仪》《游山行记》《续诗治》《医问》《涑水记闻》《类篇》《司马文正公集》等。在历史上,司马光曾被奉为儒家三圣之一(其余两人是孔子和孟子)。

《资治通鉴》创作背景

司马光曾患历代史籍浩繁,学者难以遍览,因欲撮取其要,撰纪传体史。初成《通志》8卷,起战国至秦二世,表进于朝,引起宋英宗的重视。治平三年(1066),诏置书局于崇文院,继续编纂。宋神宗即位,赐书名为《资治通鉴》,并序以奖之。元丰七年(1084)书成。

《通鉴》由司马光总其大成,协修者有刘恕、刘攽、范祖禹3人。刘恕博闻强记,自《史记》以下诸史,旁及私记杂说,无所不览,对《通鉴》的讨论编次,用力最多。刘攽于汉史、范祖禹于唐史,都有专深的研究。他们分工合作,各自作出了重要贡献。最后,由司马光修改润色,写成定稿。其中是非予夺,一出于光。

《通鉴》征引史料极为丰富,除十七史外,所引杂史诸书达数百种。书中叙事,往往一事用数种材料写成。遇年月、事迹有歧异处,均加考订,并注明斟酌取舍的原因,以为《考异》。《通鉴》具有相当高的史料价值,尤以《隋纪》、《唐纪》、《五代纪》史料价值最高。

《通鉴》因司马光一人精心定稿,统一修辞,故文字优美,叙事生动,且有相当高的文学价值,历来与《史记》并列为中国古代之史家绝笔。于叙事外,还选录了前人的史论97篇,又以"臣光曰"的形式,撰写了史论118篇,比较集中地反映了作者的政治、历史观点。对历史上有关图谶、占卜、佛道等宗教迷信,采取了批判的态度,是史学思想的重要进步。

《通鉴》成书后,元丰八年,范祖禹、司马康、黄庭坚、张舜民等奉命重行校定,元祐元年(1086)校定完毕,送往杭州雕版,元祐七年刊印行世。今元祐本已不可见。南宋高宗绍兴二年(1132)有余姚重刻本,亦多残缺。中华书局据清胡克家翻刻的元刊本,加以标点校勘,重新出版,是《通鉴》较好的版本。

《资治通鉴》作品影响

《资治通鉴》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历史著作,历来为人们所重视和阅读学习。

司马光在编修《资治通鉴》时,不仅妥善地将纪传体揉入编年体中,使纪传之详细与编年之简明结合起来,我国古代编年体史书因按年纪事,故没有篇目,不作目录,只是以年检索。司马光突破这种旧例,分三部分将年表、帝纪、历法、天象、目录、举要及索引集于一块,开创了编年体史书多功能目录的新体例,使《资治通鉴》更臻于完善,将中国的历史编纂推进到了新的水平上。

司马光对《资治通鉴》文献整理思想,文献整理模式及方法,不仅结出了丰硕成果,丰富了中国古典文献学理论,而且对文献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资治通鉴》自成书以来,历代帝王将相、文人骚客、各界要人争读不止。点评批注《资治通鉴》的帝王、贤臣、鸿儒及现代的政治家、思想家、学者不胜枚举、数不胜数。作为历代君王的教科书,对《资治通鉴》的称誉除《史记》外,几乎都不可以和《资治通鉴》媲美。

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与司马迁的《史记》并列为中国史学的不朽巨著,所谓“史学两司马”。

《资治通鉴》作品评价

南宋史学家王应麟:“自有书契以来,未有如《通鉴》者。”

宋末元初胡三省:“为人君而不知《通鉴》,则欲治而不知自治之源,恶乱而不知防乱之术,为人臣而不知《通鉴》,则上无以事君,下无以治民,为人子而不知《通鉴》,则谋身必至于辱先,作事不足以垂后。”“《通鉴》不特记治乱之迹而已,至于礼乐、历数、天文、地理、尤致其详。读者如饮河之鼠,各充其量而已。”

清代顾炎武《日知录·著书之难》:(《资治通鉴》和《文献通考》)“皆以一生精力成之,遂为后世不可无之书”。

清代学者王鸣盛:“此天地间必不可无之书,亦学者必不可不读之书。“读十七史,不可不兼读《通鉴》。《通鉴》之取材,多有出正史之外者,又能考诸史之异同而裁正之。昔人所言,事增于前,文省于旧,惟《通鉴》可以当之。”

清代曾国藩:“窃以先哲惊世之书,莫善于司马文正公之《资治通鉴》,其论古皆折衷至当,开拓心胸。”

近代学者梁启超评价《通鉴》时说:“司马温公《通鉴》,亦天地一大文也。其结构之宏伟,其取材之丰赡,使后世有欲著通史者,势不能不据以为蓝本,而至今卒未有能愈之者焉。温公亦伟人哉!”

毛泽东自称曾十七次批注过《资治通鉴》,并评价说:“一十七遍。每读都获益匪浅。一部难得的好书噢......中国有两部大书,一曰《史记》,一曰《资治通鉴》,都是有才气的人,在政治上不得志的境遇中编写的……《通鉴》里写战争,真是写得神采飞扬,传神得很,充满了辩证法。”

《资治通鉴》作品版本

宋本

1.余姚官刻本:南宋高宗绍兴三年(1133年)由两浙东路茶盐司公使库下绍兴府余姚县重刻本孝宗朝或稍后印本,南宋的建、鄂、蜀诸种版本,都是直接或间接地来自于这一版本。

2. 清章钰《胡刻通鉴正文校宋记述略》认定是南宋光宗以前的刻本,《藏园群书经眼录》认定是南宋初期的建本,即号为景祐本者。

明刊本

1.明代正德嘉靖年间兴文署原版归入南雍,历朝多次修补。

2. 明弘治元年至嘉靖三十八年刻并版本。

3. 元刻明修补本:明天启刻本,陈仁锡评阅,附刻刘恕《外纪》、胡三省《辨误》、薛应旆《宋元通鉴》与《甲子会要》,陈仁锡序;陈仁锡评阅本,明天启六年白口本,附薛应旆《宋元通鉴》,有墨印眉批朱笔圈点。

清刻本

1.胡克家本:清仁宗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胡克家仿刻兴文署本;清仁宗嘉庆二十一年,胡克家原刻印本,清同治八年江苏书局修补本。

2. 清同治十年湖北崇文书局本。

3. 清光绪十四年上海蜚英馆石印本。该版本附毕沅《续资治通鉴》。

民国刊本

1. 民国元年:涵芬楼铅印本。附《通鉴释文》十二卷。

2.百衲本:书题作《百衲本宋本资治通鉴》,民国八年商务印书馆附设图书馆影印本。

3. 上海国学整理社刊本。

4. 影印宋刻本,《四部丛刊》初编,民国十八年商务印书馆影印。《四库备要》,民国二十五年铅印。

注:胡三省《资治通鉴音注》的注本最为人称道,现为最通行版本。

翻译本

(台湾)黄锦鋐等译《文白对照全译资治通鉴》(新世界出版社出版,2008年,没有古人的夹注)

沈志华、张宏儒主编《资治通鉴文白对照》(中华书局出版,2009年)

资治通鉴读后感

  近周来,我阅读了一本名叫《资治通鉴》的书。

  我最喜欢文中的朱买臣。因为他虽然家境贫寒,但时时不失读书之心。面对妻子的骂声,朱买臣不但没有放下书本,反而更坚定了读书的决心。果然,他的埋头苦读没被埋没,后来他成为了会稽的太守。

  我最爱其中《李鹰不惧权贵》的故事。因为李鹰明知杀死张朔,他的哥哥张让便会上奏皇上。但为了还百姓一个清白,张让待审后把张朔斩了头。这事很快被皇上知道了,在皇上面前李鹰丝毫不惧。本想皇上会辞了他的职,没想到却重赏了他。其实皇上早就清楚事件的真相了。

  这本书中,我最敬佩唐朝的裴度。他一生历任要职,三度为相,既能在朝廷辅佐君主,又能带兵出征,而且任劳任怨。虽然屡次受到妄臣排挤,让受到朝廷的信任和重用。他与著名的诗人白居易、刘禹锡有深厚的友谊,和他们之间的诗酒风流也使这位“身貌不逾中人”的宰相更带了几分书卷气息。

  读了这本书史书,使我受益匪浅。它不仅仅让我饱览了战国到五代十国的历史,还让我了解了古代政治政坛方面的一些真实的故事。它还记录着王朝是怎样从繁华到衰败的印痕。这个过程中有智慧,也有阴谋;有勇武,也有残忍;有人性的挣扎、固守,也有堕落。

资治通鉴读后感

  最近闲来无事,打开书柜,找到一本老公以前读过的书—《资治通鉴》,慢慢读来,竟然读出了兴趣。

  《资治通鉴》是北宋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司马光著作。此书给当时的人的影响力非常大,更给后人予警示。

  《资治通鉴》此书详解了九世纪在战国纪的沧桑风云中,我了解了六合一统,在汉纪的泱泱文风当中,我知道两汉(西汉和东汉)的兴衰,在三国纪当中,我清楚了乱世中的演进,在晋、宋、齐、梁与陈纪当中,我了解了当时浑乱的场面,在唐纪当中,我知道了封建社会的鼎盛,在五代纪中,我明白了五代十国的演进。此书里面也写了许多名人,如贤明帝王有:“千古一帝”的秦始皇、开辟汉风的汉高祖刘邦、开疆拓土的汉武帝国刘彻、渡江称制的司马睿;如贤明臣子有:变法的商鞅、纵横的苏秦、“仲父”吕不韦、开辟“丝绸之路”的张骞、外交家班超;如贤明的武将:乐毅、平定七国之乱的周亚父、“飞将军”李广、秦叔宝。可见,《资治通鉴》的历史知识面十分广泛。

  司马光发愤写了《资治通鉴》完整记述了战国至五代时期的种种时间,并且英雄人物辈出。里面更加给后人给予经验。俗话说“读史明志”,所以,读历史可以让人志存高远。

《资治通鉴》经典语录

1、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司马光《资治通鉴》

2、兼听则明,偏信则暗。《资治通鉴》

3、何谓君子?何谓小人?德大于才便是君子,才大于德便是小人。——司马光《资治通鉴》

4、丈夫一言许人,千金不易。《资治通鉴》

5、二十八打天下,戎马一生,驰骋千里,只为梦萦——司马光《资治通鉴》

6、爱之不以道,适所以害之也。《资治通鉴》

7、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凡取人之术,苟不得圣人,君子而与之,与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资治通鉴》
责其所难,则其易者不劳而正;补其所短,则其长者不功而遂《资治通鉴》

8、治性之道,必审己之所有余而强其所不足,盖聪明疏通者戒于太察,寡闻少见者戒于壅蔽,勇猛刚强者戒于太暴,仁爱温良者戒于无断,湛静安舒者戒于后时,广心浩大者戒于遗忘。必审己之所当戒而齐之以义,然后中和之化应,而巧伪之徒不敢比周而望进。——司马光《资治通鉴》

9、救寒莫如重裘,止谤莫如自修。《资治通鉴》

10、秤砣虽小压千斤,以其德足以教化正俗,其才足以顿纲振纪,其明足以烛微虑远,其强足以结仁固义;大则利天下,小则利一国《资治通鉴》

11、牧心者,牧天下。《资治通鉴》

12、不痴不聋,不做家翁。《资治通鉴》

13、秦穆公亡马,歧下野人得而共食之者三百人。吏逐得,欲法之。公曰:“君子不以畜害人。吾闻食马肉不饮酒者,伤人。”乃饮之酒。其后穆公伐晋,三百人者闻穆公为晋所困,椎锋争死,以报食马之德。于是穆公获晋侯以归。《资治通鉴》

14、人主必信,信而又信,谁人不亲?《资治通鉴》

15、圣人之官人,犹匠之用材也,取其所长,用其所短《资治通鉴》

16、所谓才,是指聪明、明察、坚强、果毅;所谓德,是指正直、公道、平和待人。才,是德的辅助;德,是才的统帅。——司马光《资治通鉴》

17、行于霜上而知严寒冰冻将至。《资治通鉴》

18、行一不义,杀一无罪,而得天下,仁者不为也。《资治通鉴》

19、天下有道,君子扬于王庭,以正小人之罪,而莫敢不服;天下无道,君子囊括不言,以避小人之祸,而犹或不免。——司马光《资治通鉴》

20、盖聪明疏通者戒于无断,湛静安舒者戒于后时,广心浩大者戒于遗忘《资治通鉴》

21、君子勤于小物,故无大患。《资治通鉴》

22、巨大的建筑,总是由一木一石叠起《资治通鉴》

23、魏文侯与虞人期猎。是日,饮酒乐,天雨。文侯将出,左右曰:“今日饮酒乐,天又雨,公将焉之?”文侯曰:“吾与虞人期猎,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乃往,身自罢之。魏于是乎始强。《资治通鉴》

24、贤而多财,则损其志。愚而多财,益增其过——司马光《资治通鉴》

25、做之不止,乃成君子——孔斌《资治通鉴》

26、夫功者,难成而易败;时者,难得而易失也;时乎时,不再来!——蒯彻《资治通鉴》

27、思其人,至其乡,其处在,其人亡。——司马光《资治通鉴》

28、夫聪慧强毅之谓才,正直中和之谓德。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司马光《资治通鉴》

29、云梦之竹,天下之劲也,然而不矫揉,不羽括,则不能以入坚;棠溪之金,天下之利也,然而不熔范,不砥砺,则不能以击强。是故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司马光《资治通鉴》

30、圣人之虑远,故能谨其微而治之;众人之识近,故必待其著而后救之。治其微,则用力寡而功多;救其著,则竭力而不能及也。——司马光《资治通鉴》

31、故胜者不失其所守,不胜者得其所求。若是,故辩可为也。——司马光《资治通鉴》

32、“阅库甲兵,远胜隋世。”上曰:“甲兵武备,诚不可阙;然炀帝甲兵岂不足邪!卒亡天下。若公等尽力,使百姓乂安,此乃朕之甲兵也。”——房玄龄《资治通鉴》

33、凡取人之术,苟不得圣人,君子而与之,与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何则?君子挟才以为善,小人挟才以为恶。挟才以为善者,善无不至矣;挟才以为恶者,恶亦无不至矣。愚者虽愚为不善,智不能周,力不能胜,譬之乳狗搏人,人得而制之。——司马光《资治通鉴》

34、夫听者,事之候也;计者,事之机也;听过计失而能久安者鲜矣!故知者,决之断也;疑者,事之害也。——蒯彻《资治通鉴》

35、吾与其富贵而诎于人,吾宁甘贫贱而轻世肆志焉!——鲁仲连《资治通鉴》

36、卜以决疑,今事在不疑。——张公谨《资治通鉴》

37、天下健者,岂为董公?——司马光《资治通鉴》

38、未亡人不幸罹此百忧,感念存没,心焉如割!——司马光《资治通鉴》

39、“臣听说悲伤的人听不得抽噎的声音,忧愁的人听不得叹息的声音。所以高渐离击筑在易水之上,荆轲因此低头而不食;雍门子微吟,孟尝君为之悒悒不乐。现在臣心中积压许多忧伤,每当听到幽妙精微的音乐,不知不觉地就会涕泪横流。众人吹气能将山移动,聚集而飞的蚊子声音犹如雷鸣,结成朋党可以抓住老虎。十个男子可以弄弯铁锥。所以周文王被拘禁羑里,孔子被围在陈、蔡。这就是众人成风,累积生害,臣远离京师亦无亲友,莫能为之扬名,众口一词,可以致人于死地,丛轻可以折轴,羽翮可以飞翔,受惊后又遇罗网,潸然流涕。臣——司马光《资治通鉴》

40、人皆作之。作之不止,乃成君子;作之不变,习与体成,则自然也。——孔斌《资治通鉴》

41、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无礼无忠,国何以立?《资治通鉴》

42、臣所闻古之道,凡用兵攻战之本,在乎一民。弓矢不调,则羿不能以中;六马不和,则造父不能以致远;士民不亲附,则汤、武不能以必胜也。故善附民者,是乃善用兵者也。故兵要在乎附民而已。——荀子《资治通鉴》

43、明德先论于贱,从政先信于贵——司马光《资治通鉴》

44、吴王好剑客,百姓多创瘢;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资治通鉴》

45、夫聪察强毅之谓才,正直中和之谓德。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云梦之竹,天下之劲也;然而不矫揉,不羽括,则不能以入坚。棠之金,天下之利也;然而不熔范,不砥砺,则不能以击强。是故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资治通鉴》

46、臣闻明于天地之性,不可惑以神怪;知万物之情,不可罔以非类。诸背仁义之正道,不遵《五经》之法言,而盛称奇怪鬼神,广崇祭祀之方,求报无福之祠,及言世有仙人,服食不终之药,遥兴轻举、黄治变化之术者,皆奸人惑众,挟左道,怀诈伪,以欺罔世主。听其言,洋洋满耳,若将可遇,求之,荡荡如系风捕景,终不可得。是以明王距而不听,圣人绝而不语。——谷永《资治通鉴》

47、审毫厘之小计,遗天下之大数,智诚知之,决弗敢行者,百事之祸也。——蒯彻《资治通鉴》

48、解杂乱纷纠者不控拳,救斗者不博撠,批亢捣虚,形格势禁,则自为解耳。——孙子《资治通鉴》

49、备在荆州数年,尝于表坐起厕,慨然流涕。表怪,问备,备曰:“平常身不离鞍,髀肉皆消。今不复骑,髀里肉生。日月如流,老将至矣,而功业不建,是以悲尔。”——司马光·《资治通鉴》

50、‘诬神者殃及三世。——谷永《资治通鉴》

51、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司马光《资治通鉴》

52、臣闻天子之职莫大于礼,礼莫大于分,分莫大于名。——司马光《资治通鉴》

53、夫繁缨,小物也,而孔子惜之;正名,细务也,而孔子先之。诚以名器既乱,则上下无以相有故也。夫事未有不生于微而成于著。圣人之虑远,故能谨其微而治之;众人之识近,故必待其著而后救之。治其微,则用力寡而功多;救其著,则竭力而不能及也。《易》曰:“履霜,坚冰至”,《书》曰:“一日二日万几”,谓此类也。《资治通鉴》

54、武灵王曰:“愚者所笑,贤者察焉,虽驱世以笑我,胡地,中山,吾必有之!”遂胡服——司马光《资治通鉴》

55、董卓:天下之事,岂不在我!我欲为之,谁敢不从!袁绍:天下健者岂惟董公!——司马光《资治通鉴》

56、天子自有天子的死法《资治通鉴》

57、何谓礼?纪纲也!何谓分?君臣也!何谓名?公、侯、卿、大夫也!——司马光《资治通鉴》
相关文章
推荐内容
10本经典儿童教育书籍,用心关注孩子成长

10本经典儿童教育书籍,用心关注孩子成长

[好书推荐]10本经典儿童教育书籍,用心关注孩子成长。好父母成就孩子一生,希望孩子全方面成长的同时,父母首先需要做孩子的好榜样,成为一名合格的家长。小编抽空整理了10本经典儿童教育书籍,

大学生必读书目不应该错过的22本好书推荐

大学生必读书目不应该错过的22本好书推荐

[好书推荐]今天的书单只有22本,对于四年的大学生活而言,显然太单薄了。这个书单只是一个引子,希望能收到更多推荐。大学生必读书目不应该错过的22本好书推荐。 读大学不应该错过的22本书 1、《

30本经典好书推荐,30句书中经典名言

30本经典好书推荐,30句书中经典名言

[好书推荐]30本经典好书推荐,30句书中经典名言。每个人都在追求生命的完整,有的人通过家人、孩子、朋友的关系获得这种完整,有的人只通过自己与自己的关系就能获得生命的完整,殊途同归,最终

这些经典好书适合静心阅读

这些经典好书适合静心阅读

[好书推荐]生活如大海般沉默,宁静如昨日,一切平常如初。12月即将到来,2020年就要过去了。年初的计划你完成了多少呢?在这个冬季,泡一杯热咖啡,在温暖的房间一角,认真开启你的阅读之旅吧~

茅盾文学奖历年所有经典作品,48本书全在这里

茅盾文学奖历年所有经典作品,48本书全在这里

[好书推荐]茅盾文学奖历年所有经典作品 48本书全在这里 第十届(2015-2017) 01《人世间》 这本书,简直是另一个版本的《平凡的世界》, 把一群草根年轻人的奋斗、悲欢离合写得淋漓尽致, 从20世纪7